发新话题
打印

“疯狂的白菜”何以暴涨暴跌 “蛛网效应”值得反思

“疯狂的白菜”何以暴涨暴跌 “蛛网效应”值得反思

“疯狂的白菜”何以暴涨暴跌 “蛛网效应”值得反思
一度直逼肉价的大白菜价格终于“退烧”。据农业部市场监测数据,6月4日全国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为3.07元/公斤,较5月初下降约15%。其中大白菜位居价格跌幅前五名,国内均价比6月1日下跌8.9%。

仅仅半年前,“白菜伤农”还一度成为种植户之痛,0.1元/公斤的田头收购价让农户每亩亏损上千元。大白菜年内价格波动超两倍的背后,是从“菜贱伤农”到“接近肉价”的蜕变。

“疯狂的白菜”价格为何暴涨暴跌?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明均认为,白菜、大蒜等大宗农产品频频“暴涨暴跌”,背后的菜价“蛛网效应”值得反思,即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蔬菜因供求变化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认为,蔬菜产销链条存在滞后性,使得当季价格影响下季产量。如果前一季菜价过低,将降低种植面积和产量,对下一季菜形成涨价压力。

“价格贵时大家一拥而上,销量不好种的人就少,这几年成了一种循环。”梅祖平说,不少经销商已与农户签约,无论时价如何都会全盘收购。“如果不参与炒作,涨跌过程对经销商的影响并不大。”

据了解,与上下游经销商相比,普通农户存在信息不平衡、承担自然风险等劣势。农户如因菜价“过山车”受损,容易影响其对市场的判断,从过剩陷入新的“弃种危机”。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菜价“周期性”涨跌不是正常现象。减产涨价和增产跌价过程中,种菜总收入增加有限。要实现菜价平稳运行,需避免种植者承担完全风险。

陈明均表示,有关部门应警惕菜价大涨后种植过剩、大跌后又供给短缺。由于蔬菜产业存在产销不平衡、地区供应脱节,一些叶类菜如果大幅下跌,很可能为暴涨埋下伏笔。

也有专家认为,蔬菜行业单体种植多、定价权较弱、组织化程度低是“看价栽种”的根源。齐晓斋认为,新型合作社能够调节分工、平衡储备,可通过建立市内直销、对接供需信息稳定售价。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52.17万户,实有成员仅占农户总数的16.4%。业内人士表示,建立合作产销订单关系有助减少单一种植,短期内能缓解价格波动。稳定菜价根本上仍需提升组织化程度,否则“菜价风波”仍可能卷土重来。
大跃进
Great Leap Forward
以钢为纲 全面跃进
Steel as the key link to the full leap forward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How dare people have little capacity
放卫星
Release satellite
共产风
Communism wind
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车迷怕黑狗,而是黑狗怕车迷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