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上访》及其他

《上访》及其他


那天看完这个片子快凌晨两点了,关掉播放器后感觉头皮一直发麻,好想手边有包烟,让我抽出一根来,让我吐出一个烟圈。躺床上闭了眼却也久久难以入睡,感觉有好多话要奔出喉咙,却不知从何说起。 被影像弄得辗转反侧对我而言已稀松平常,而这一次愈显震撼与沉重。

《上
访》,是导演赵亮花了12年时间拍摄的纪录片,内容聚焦在了上访的人群上。以往在报章上已经见过太多太多有关上访的文字,有时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但文字
终究不是具象的,我们不知道新闻的当事人当时是怎样的表情,控诉时是怎么的口吻,哭泣时是怎样的眼神。甚至连他们的穿着我们都不知晓。而这一次,影像杀出
来,太粗鄙太真实太庞大,像一块巨石扔向你,而你发现没有多余的空间让你逃脱,只能让顽石压制身躯。

影片中拍了形形色色的上
访者,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方言,因为下岗失业、房屋拆迁、司法腐败等等问题而集体涌向萎大祖国的首都,最后讽刺地筑起了一个“上访村”,一个被高楼大厦
冷酷拒绝,被高架捆绑的村落。
生活的艰难已经无需赘言,电是稀缺的,水是稀缺的,睡眠的空间是有限的,而白天,被汽车尾气包围,夜晚,被狂烈的冷风掠过。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还要天天去寻找公平、寻找正义,去获得一点点安慰,而往往结局是被严拒,被驱赶,甚至被殴打。而看起来,他们从未想过要放弃。一
边看电影里不断闪回的黑夜我一边自嘲:中国人的命是那么硬,却又那么贱。

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上访其实是维权通道里比较特
殊的一种情况。一方面它是矛盾的集合体,各种伤痛、苦难会交织在一起,成为一纸诉状,投向官方,地方不行,那就上中央。
另一方面它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官方,它仍相信政府会来解决他的的问题,会给他答案,而不像其他的以极端的方式(甚至抛弃生命)来获取自己的权益。
这便形成一种痛苦的对峙,牺牲了时间、工作、亲情,你会愿意等待一个似乎没有终点的结果吗?
影片中最让我寒心的一幕,一对上访的夫妇,来北京已经有17年了,最终因为上访无果而选择卧轨自杀,镜头拍到了被碾碎而散落四处的尸骨,一块头皮,半个手
掌。如果说海子的卧轨还多少带有自我救赎的意味,那这对夫妇的卧轨,其实是这世间最绝望的冰凉。 火车依然穿行如往昔,血迹也会消退,但痛苦依旧。

更让人忧心重重的是来自地方的“精良截访部队”,而就现实的情况来看,这部队愈演愈烈,截访手法也层出不穷,招招致命。地方对矛盾的调合显然失去了理性与智慧。


片另一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跨进新世纪那一年,当全中国人沉浸在除夕佳节的喜庆氛围中时,有几个老人,坐在一条长凳上,在寒风肆虐的空地上,对着前方不远
处的一台破黑白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信号不好,图像模糊,而主持人们口中说的节日祝词也变得虚弱与飘渺。繁荣与祥和从来不是拿来歌颂的,它应该是你我
走在大街上看到所有人轻松的表情、灿烂的微笑,真诚的谦和,它会自然而然从你我身体里散发出来。我当下意识到,那一年的除夕夜我在干什么?
受了冻还是饿了肚子? 从来没有。

从小到大我们被告知被教育: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所有人。但他们从来不告诉我们,富起来的人绑架了权利和利益怎么办? 社会缺失了公平,产生了矛盾怎么解决?

看完这片子让我一下子想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困惑,我不仅怀疑这个世界,更怀疑自己。我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中国人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 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每一个具体的中国人的命运到底被怎样安排着?我对这个地域广阔的国度的人们真的了解吗?  


我想,至少还有人在努力着,昨天是个好日子,因为敏感词获得了敏感词。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又是一次西方世界的一处政治秀,但我不在乎,因为身处围城的我们,
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渴望的是什么。还有更多人在努力。科学智慧的土壤才能孕育坚强自省的花儿、蝴蝶,乃至云朵。我期待更美好的未来,不仅我们这一代,更
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

—————————————————————————————————————————

附:赵亮访谈

     记者:国际版与国内版(导演版)有何不同?

  赵亮:国际版浓缩得厉害,很多事没点透。国内版五个小时篇幅,还是很细致的。我觉得这个影片国人会更爱看。

  记者:片子剪出来了,但主人公故事还没完,接下来还会继续拍吗?

  赵亮:这个已经伤着我了,身心受到很大的压力,太痛苦了,后来有一段我再去上访村都不拿机器了,即使再好的素材也不想拍了。

  记者:为什么痛苦?

  赵亮:拍摄过程很煎熬,拍摄和制作从来没有给过我快乐。上访的生活和我的生活有距离,那些上访者的生活太不正常了,不上访至少能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

  记者:你觉得他们不上访会更好?

  赵亮:有些人他没办法放弃,因为只有这条路能寻找希望。也有人已经上升了精神境界,这些精神是在泥土层里升华起来的,他们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但一些理念容易在头脑干净的人中产生。

  记者: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赵亮:像老潘,就是抱着改造社会的想法来到这里,在家里生活没有作为,他想产生意义。新一代上访人会考虑经济利益,但老一代有精神追求,要求促进当代的法制建设,获得经济补偿之余,他们更希望维护社会公平。现在的上访主要以经济手段作补偿,像老韩,不给钱我就不走。

  记者:关注这个群体已经十几年了,现在对上访有什么认识?

  赵亮:拍《上访》相当于上了一个社会大学。每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程度可从访民的结构状况中折射出来。比如近些年国企改造出现的下岗问题,城市改造带来的房屋拆迁问题,当然司法腐败造成的侵权也是上访来源。

  记者:艺术家跟政治的关系很微妙,你怎么把握这种关系?

  赵亮:艺术家的作品就是他思想的呈现。我是个简单直接的人,周遭的环境对我有最直接的影响。我通过纪录片表现周围的事情,之后才会考虑它表现的形式。如果你做一个作品跟你没关系,那很不真诚。

  记者:你的作品,无论是《罪与罚》还是《上访》,冲突性都比较强的,你的选题标准是?

  赵亮:我不说我关注政治,但我关注民生。我不太喜欢拍风花雪月的故事。纪录片能够承载历史,在中国当代,它的纪录功能还是能体现民生的。

  记者:同样题材,你的拍摄手法和呈现方式和别的导演有什么不同?

  赵亮:我不太主张拍新闻的感觉,艺术还是应该优雅地表达。如果拍摄手法能传达出电影本体的语言,艺术语言的魅力会更专业。现在很多艺术品良莠不齐,如果只为了谋生,我觉得比较卑劣,像前两年搞当代艺术的一些人。

  记者:有人批评《上访》视觉过于单一。

 
 赵亮:我可能会更注重情感式的表达。上访村确实有精神病人,但可能几万人才有几个,几十人里头就提一个的话,比例就提高了,会误导观众。这个事情没有绝
对的客观,选择素材和人物肯定融入了导演自己的价值观。我不喜欢拍摄者只是看,像动物世界那样,摄影机和动物没有交流。拍记录片最大的特点是在消耗自我,
因为你在陪别人生活,自己的生活被放到了最低的位子,这个代价非常巨大,如果还要拍我不喜欢的人,代价更大。




TOP

还有一个片子,叫东庄,也是谈上访的,我看了大吃一惊,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是黑社会控制下的中国.

TOP

回頭得找找仔細看看。
很同情身邊~上訪未果/正在上訪/不敢上訪/和那些連上訪都沒有渠道的父老鄉親...因為他們的境遇~也是我們的經歷和未來的可能...
===========================
狗日的政府/无耻的共党
豫西宛城,地属卧龍,人承遺韵,深諳風情;
澹泊宜堅,放逹人生,沐風餐露,亦德亦能。
感悟世道,意氣待平,心無增减,恬澹従容;
青春易老,知音難逢,慿欗獨醒,有誰共鳴?

TOP

回复 3# 资深色狼 的帖子

我靠············

你把头像换了成吗·············此处不要洗头!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