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当生活遭遇新闻……

当生活遭遇新闻……



       

身边有朋友说:“天天看到报上的负面消息,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可一到景区喝茶吃饭,望着谈笑风生的人们,却又觉得大家的日子都过得挺滋润的。”


话应该反映了不少人的心态。针对这类让人“心生绝望”的新闻,知名时评人熊培云在《新京报》撰文称:“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说人性的坏话
的……(所以)不要活在新闻里。”他的意思是:新闻事件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当认识到,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部否定;另一方面全
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

不惜花费笔墨引用这篇评论,是因为我非常赞赏作者的立论和取向。这是阅读新闻的一个常识,却时常为人所忽略。


时候,这还是一个思考角度的问题,而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陈述。比如说交通事故。昨日各大门户网站上,都以显著位置关注国内发生的两起大车祸。这两起事
故发生在不到一个小时内:5月23日凌晨2时10分,K859次列车行至江西境内发生脱线事故,伤亡数十人;3时左右,G25长深高速辽宁段一辆大货车从
服务区出来后逆向行驶,与一辆大客车相撞起火,造成32死24伤。

这可能给人一种感觉:天啊,怎么这么多车祸?实际上,如果稍微了解一下每年国内发生车祸的数字,也许就不会如此“大惊小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生车祸就不该重视和反思。既不过度阐释,也不轻慢忽视,这是判断新闻报道的理性态度。


外,这还涉及媒体报道的取向及报道方式。许多情况下,媒体为吸引眼球会不惜追逐细节,甚至极力渲染暴力场面。这样做对不对,确实有必要加以反思。例如同样
是交通事故,22日印度还发生一起客机坠毁事故,造成至少160人遇难。然而我在网上看到的消息,更多是关于幸存者的报道。据悉,有位20岁的女学生在飞
机坠入山谷后跳出机舱,成为此次飞机失事幸存的唯一女性。这和本月中旬利比亚飞机失事中一男孩侥幸生还的报道一样,让人在为灾难悲恸之际,也感到了些许暖
意——这场空难共造成100余人遇难。

把重点放在伤亡人数及灾难前后过程上,这是报道的一种方式;将重心放在幸存者,以图避免读者过度悲伤或恐慌,这也是报道的一种手段。两种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一家负责任的媒体,一定会在二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这是媒体及新闻人应当意识到并尽量去做好的地方。


句话作者没有明说,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新闻来自于生活。所以,肯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情绪稳定”地对待所有负面新闻。例如在本周,当看到一盒出厂价为
15.5元的芦笋片,却被医院卖到213元,而且政府的(投标报价的)指导价就已高达136元,你一定会很生气;当看到城管被指殴打一名9岁小女孩,致使
女孩受伤吐血,而且报道称小女孩曾哭着央求城管(“叔叔,求你别掐死我妈妈。”),你也一定不会不生气;当听闻富士康员工自杀已经突破“十连跳”,不管自
杀行为背后有什么具体理由,这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担忧。

世界永远纷乱不已。社会运作固然有其逻辑,但透过新闻报道这一“取景
器”,未必能够获悉全部事实真相。因而,当生活遭遇新闻,无论你是生气、沮丧还是高兴、乐观,可能需要完整地把握这点: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新闻来自于生
活。前者使人不至于为悲观情绪所“谋杀”,后者则让人始终保持警醒。

最后附送一则“好消息”: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近日明确表
态“三年内免谈房产税”。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处处长也公开表示:“税收立法权在中央,地方政府没有权力出台新税种。”近来关于房产税的漫天风雨,或将因此停
歇。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则被各大网站转载的消息,并非来自于新华社等权威媒体。你瞧,这是好消息与否,或者能不能相信,都得靠你自己的独立判断了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