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丛日云
在本人主持的“西方文明大系”讲座上,美国驻华大使馆政治处官员、一等秘书梅儒瑞(Gregory C.May)先生作了题为“美国近代维护少数种族权利和反种族岐视的经验”的演讲,本人主持讲座并作了点评。下面是点评内容的整理。
非常感谢梅儒瑞先生精彩的演讲。梅先生是美国人,也是中国通,他知道怎样向中国人阐述美国的事情,所以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生动,对问题的阐述也非常精当,这是我们中国学者不能比的。
梅儒瑞先生非常忙。他说昨天工作很晚,基本上没睡觉,讲课前跟我说,给他弄一杯咖啡,他也好能够坚持把讲座讲下来。我刚才突然想起来,我把这事给忘了。不过看来没影响他讲课的效果。
我们的讲座本来有学校的支持,可以给主讲嘉宾一点儿微薄的报酬,但梅儒瑞先生坚持不要。他说,你要有钱就捐给同学们吧。
梅儒瑞先生向我们阐述了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及其演变、美国社会为纠正种族歧视制定的法律、政策及其变革,社会舆论风气的变化,如今还面对的困境和难题,相关的争论和思考等,这对我们都很有价值。
许多人会以为,中国是没有种族问题的。其实,我们语境下的民族问题也相当于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种族在英文是race,强调的是生理特征,血缘联系;民族是nationality,强调的是历史文化特征。西方人常把种族区分归结为肤色,但拉丁裔和犹太人也是白人。如果将人种划分得细一些,我们中国民族问题比较突出的藏族和维族,也可以说是种族问题。
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种族问题是西方的问题,我们中国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和谐社会,新型的民族关系等。除了少数受外国人教唆操纵的坏人捣乱外,我们没有民族或种族问题。以至我们的同学对美国种族问题的了解超过对中国民族问题的了解。但0八年的3·14事件,0九年的7·15事件,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问题也这么严重。其实,西藏五九年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需要军队去镇压,新疆几十年间血腥的事件就没有中断过。
我去年上半年去西藏,走到了西藏的大部分地方,直到珠峰大本营。下半年去新疆支教,过几天还要去,这学期要在新疆支教三个月。对这两个地方的民族关系问题关注的可能就多些。我觉得,美国历史上种族冲突、他们解决各族冲突的法律和制度、他们思考和讨论的一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也是我请梅儒瑞先生来讲这个话题的原因。
通过梅先生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处理种族问题时充分体现了法治社会的特征。国家制定法律,联邦最高法院解释法律,政府执行法律。冲突经常发生在地方和民间,冲突会诉诸于法律来解决。政府是法律的执行机构,以其财政拨款和税收政策等有限的手段,推动反种族歧视法律的落实。有的时候,政府也成为诉讼的一方,向法院控告违反种族歧视法律的个人、团体、企业、地方政府等。在我们这里,解决民族问题主要依据是民族政策。都是政府唱主角,政府可以使用的手段、动用的资源,是美国政府不能比的。
我们中国学生一般会有一个印象,似乎在美国,是政府或统治阶级搞种族歧视,民间反抗种族歧视,而政府镇压他们。其实,美国民权运动当初依据的是50年代联邦法院的判决,还有刚才梅先生谈到的六四年的公民权利法。民权运动基本上是合法诉求,而联邦政府是执行法律。种族主义主要来自一些地方政府和来自民间。
在法治社会,民族的要求以权利的形式提出来,结果出现权利之争。少数族裔要权利,政府给他们照顾,结果出现多数民族的一些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反向歧视。他们的平等权利受到侵犯。美国正在受这一难题的困扰。梅先生讲的几个案例都属于这个问题。比如大学给少数民族配额或加分问题,法院的判决往往是:对少数民族还是要照顾的,追求学生构成的种族文化多元性是正确的,但不能以这种僵硬的加分或配额的方式照顾。但应该怎样照顾,才使多数民族不认为受到了逆向歧视呢?这是个难题。刚才梅先生讲到,在美国社会,不能说黑人爱跳舞、爱打球、爱玩等,不能这样说。可能有同学不明白,就是在一些场合,不能这样做种族的区分、分类,不能突出各族的差别。但问题是,不是任何场合都不作区分,在另一些场合,必须区分,要给他们特殊的照顾。这就是“积极的区别对待政策”(affirmative action)。
逆向歧视问题在美国比在中国麻烦。大家知道,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占人口的10%左右,而受惠于少数民族政策最多的,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数就更有限了。但美国的非洲裔和拉丁裔加起来,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加上百分之四左右的亚裔,百分之一的原住民等,已经是百分之三十多。百分之六十多的人照顾百分之三十多的人,显然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维族约一千多万,相当于总人口的约百分之一,藏族五百多万,才占百分之零点几。这与美国不同。但即使这样,我们看到,对逆向歧视的反应已经出现了。在内地,汉族一般对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能够按受,即使有人不满也没有强烈的反应。因为他不会有自己受到反向歧视的切身感受。他不会觉得,没考上北大,是因为名额给了少数民族。因为少数民族人数很少,照顾他们,绝大多数内地汉人感受不到自己受到了影响。但在新疆,这问题就不一样了。新疆少数民族一千多万,汉人七、八百万。那里的汉人明显地感受到反向歧视。
这就是麻烦所在。对少数民族照顾是应该的,但汉人的不满也有道理,怎样调和这个矛盾呢?
许多汉族人不能理解为何要照顾少数民族,包括内地大多数接受这个政策的人,也未必理解其根据。一些执行这个政策的汉族官员也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就会以施恩者的身份来执行政策,有时还觉得委屈,给了你那么多好处,怎么不买帐?其实,如果做一件事伤害了他的民族和宗教感情,你做的许多好事都抵消不了。
举例来说吧,美国人照顾少数民族,是因为历史上他们受到了歧视,使其在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美国的黑人都说英语,他们的文盲,说英语比我们在座的同学都要好。你知道,许多中国人偷渡到美国,一个英文安母都不认识,到美国第一顿饭都没有着落,只能在China Town打黑工谋生。但黑人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英语没问题。我们的藏族、维族有自己的语言,那是他们的母语。美国的黑人多生活在大城市,而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居处偏僻,远离发达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美国的拉丁裔和非洲裔居民与多数民族的宗教是一致的,但藏族和维族的宗教也与多数民族明显不同,民族的界限如果与宗教的界限重合,会加深相互的隔阂。这就是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特殊的困难。
仅就语言这个因素而言,这个国家的主流社会是汉人的社会,不会汉语,或汉语不是他的母语,这使他们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远远超过美国黑人的情况。这也使他们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这都是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根据。对中西部的汉族我们都要照顾,何况对少数民族呢?虽然这个政策可能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执行中也有问题,对少数民族要给予照顾这一原则是合理的。中国的边疆少数民族比美国黑人更有理由得到多数民族或国家的照顾。可是许多人不理解这一点。以至于在今天,民间已经出现强大的呼声,要求取消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
今天是一个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少数民族的权利意识觉醒,多数民族的权利意识也在增强。像过去那样,政府要汉族人作点儿牺牲,照顾少数民族兄弟,这在今天越来越不可行。汉族人也要维护自己的平等权利,我们执行政策或法律时,要能够用权利的语言说服他。我们遇到两种权利要求的冲突。这是困扰美国的问题,也开始困扰我们。
其实,照顾少数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那里也有问题。刚才梅儒瑞先生讲到一些美国的政策。他说的康州的那个赌场Foxwoods我去过。在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那是他们的领地,他们在那里实行自治。有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有自己的政府,有警察和法庭,但没有监狱。他们抓了人,让联邦政府的监狱为他们关押。别的地方不能建赌场,但印第安人经济上困难,允许他们建个赌场。那次我去了,拿一块钱去赌,赢了一块,然后拿赢的这一块再赌,就输进去了。就是这样。但印第安人是否就永远靠这样收租金来维持生存呢?他们永远不用参与竞争吗?那样他们是否会进一步失去竞争能力?现在也有黑人保守主义者批评这个政策,说这种照顾政策是白人的阴谋,这样下去,黑人永远没有竞争力,依赖白人的施舍。你看,照顾政策也可能费力不讨好。
还有一个问题,梅儒瑞先生讲得不多,但也很重要。就是民族或种族冲突后面的文化冲突。在美国,开始是以主流文化,就是白人的文化,WASP,去同化其它文化。19世纪有过排华法案,为什么他们要排斥华人?他们说,华人拒绝融入美国社会,拒绝被他们同化。我这个大熔炉要熔了你,你怎么不接受呢,那你就是异类,于是就不能见容于这个社会。但今天的西方,文化多元主义盛行,西方人观念变了,他们不再追求融合,而是保存少数族裔的文化。
刚才一个同学提的问题,为什么在少数族裔办企业的时候歧视他们,而到办企业过程中再给他们照顾呢?比如政府将少数族裔企业的竞标额打九折,规定要拿到5万元以上的政府合同,企业必须对少数族裔有怎样怎样的照顾政策。等等。这个同学可能有一点儿误解。按我的理解,不是政府开始不让你自由竞争,或压制你、剥夺你的平等机会,而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一些少数族裔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政府要以自己的力量来平衡一下。如果按同一个分数线或入学条件,非洲裔、拉丁裔美国人上大学的比例会非常低。所以要给他们配额。这部分地是历史原因,比如黑人区的学校比较差;部分地是他们的文化特性,比如,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我看到一个材料说,黑人孩子出生在非婚家庭的相当多,许多家长不教孩子识字、读书,有的甚至不跟孩子讲完整的句子,孩子上糼儿园、上学要晚二年,退学率也高,等等,部分地是教育的差距决定了后来的差距。所以布什政府时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变这种情况。
我们华裔不需要这样的照顾,不需要上大学的配额。如有人所调侃的,我们中国人是给点儿机会就发财,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只要没把骨髓都吸干,他就会满足的。还会拚命地干。只要给予平等的机会,华裔的大学入学率就会远远高于其人口的比例。中国人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重视孩子的教育。哪怕勒着裤带,也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哪怕节衣缩食,也要到好的学区买房子。这样,即使是非法移民,到第二代就上大学,甚至上名牌大学,就翻身了。
以前秦晖先生来讲座时,讲过一个事。大致是说,原来制一个杯子一元钱,一天制一百个,就是一百元钱。为了刺激工人积极性,老板决定制一个杯子给二元钱。如果是中国人,啊!二元钱了,太诱人了,就加班加点,生产出150个杯子。但有的民族呢,他会想,啊!,钱长了一倍,我生产50个杯子就能挣一百元了,于是,他就每天生产50个杯子。这是生活观念的差别,是一种文化。对这种文化我们也要尊重,那是人家对生活的理解,人家的生活方式。像中国人这样,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就放一天假,毕竟在这个地球上是个特例,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人生存状况太差,生活压力太大。但我们不能把文化上带来的差距也归结为制度和政策上的歧视。好像拿出数据一看,一些少数族裔的穷人比较多,我们就会理解为是有什么制度打压他们使他们处于贫困状态,像我们对待农民工一样。不是这么简单。在西方,基本上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我这里要说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像梅先生讲的,现在美国社会尊重少数族裔的文化,不强迫他们学英语,甚至鼓励他们学习自己的语言,不再追求同化他们了。在澳大利亚,曾经强行将土著居民的孩子与父母分离,以便让他们受到好的教育。现在政府为此道歉了。这的确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但问题也来了,如果印第安人不学英语,墨西哥移民不学英语,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不接受现代的教育,他们在英语文化为主流的现代社会怎样会有竞争力?连我们中国人还拼命的学英语呢,他们如果不学英语,在这个社会里,机会就少得多。所以出于尊重而保护其文化,结果会出现负面的效应。
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的表现是什么呢?我们社会主流意识都会讲文化的先进和落后,先进的同化落后的,是理所当然,是给你送去了文化,使你文明起来,你还得感谢我呢。但这种观念就遇到了一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的反感和抵制,他珍惜自己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失去了,就是民族的灭亡。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必然会受到侵蚀,这个趋势不可避免。世界都变成平的了,何况一国之内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我说这些,主要是强调,民族问题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去考虑,也没有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困扰着美国人的一些问题,现在也在困扰着我们。所以,梅儒瑞先生的演讲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
再次感谢梅儒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