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罗斯福 凯恩斯 希特勒

罗斯福 凯恩斯 希特勒

张宇燕 

肯定会有人对我用上面这三个人的名字作为文章题目表示不解。他们一个是领导美国走出 大萧条战胜法西斯的伟大总统,一位是在经济学领域引发革命的学术泰斗、社会活动家兼 金融市场上的精明投资人,最后一位则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屠杀无辜的战争罪犯。 人们会说,从罗斯福和希特勒都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对手这一点上看,讲两人之间有些联系 还言之成理;可把那位被列宁称之为“布尔什维主义的死敌”的凯恩斯与他们两人并列在一起,则多少显得牵强,因为他们既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国度里,又肩负着各异的“使命 ”。如果硬要找出三者的共性,那恐怕只在于他们活跃于同一个时代,在于政治家和经济 学家之间存在某种相互的需求或影响。而本文的切人点也恰恰在于此。 

我第一次认真关注罗斯福,起因于三年前我在《华尔街日报)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它是关 于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肯尼迪《没有恐惧的自由:大萧条和战争中的美国人民 )(一九九九年英文版)一书的评论文章。该文的两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 “二战”前英国首相张伯伦之所以对希特勒德国奉行绥靖主义政策,是基于对罗斯福政府 孤立主义态度的绝望,换句话说,英法等国深知,一旦欧洲战事突起美国则根本就指望不 上。其二,直到一九三八年底,美国的失业率还高达百分之十九,产出亦未恢复到一九二 九年的水平,故真正把美国带出大萧条泥潭的是“二战”的爆发以及随后开足马力的“战 争机器”,而非罗斯福的经济政策,换句话说,罗斯福的“新政”无任何成功可言。 记得当时我还就此和国内的一位美国研究学者谈及此事。听罢此等试图打碎罩在罗斯福头 顶上的光环之言论,对方仿佛受到了种侮辱。从某种程度上讲,目睹如此激烈的反应, 也是促使我翻阅有关罗斯福“新政”文献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为中国读者贡献的好书《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一九四 O年》(二OOO年版)。该书的作者们运用“新经济史理论”,其主干为计量史学和新制度经 济学,将美国的大部分历史重新述说了一遍。在论及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大萧条和罗斯 福“新政”处,该书的作者以及他们是引述的论文作者,均倾向于认为:只要对大萧条时 期的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货币供应和物价等统计数据稍加研究,那么不管你对罗斯福的政策多么有好感,你都会发现复苏并没有随“新政”而来。“虽然复苏是‘新政’的一 个目标,但在这方面‘新政’几乎算不上是全面成功的。”(第615页)颇具讽刺意味的是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批学者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鉴于由罗斯福执政的一九三三 年至一九三九年间,政府预算的总体扩张性显然不如由胡佛执政的一九三O年至一九三二 年强,因此,和罗斯福相比,“抱残守缺”的胡佛倒更像是一位凯恩斯主义者。 

开始我还以为持有此种观点的人只是少数。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后来发现这种看法竟然 相当普遍。保罗·约翰逊在其巨著<美国史》 (一九九七年英文版)中用了三十多页的篇幅 (第727—759页)讨论大萧条和胡佛与罗斯福的经济政策。在“黑色星期五”股灾后的两年 内,胡佛大幅度减税并扩大政府支出。结果,年收入四千美元的家庭的所得税被砍掉了三 分之二,财政赤字从零迅速膨胀到二十二亿美元,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一九三O年的16.4%上升到一九三一年的21.5%,成为美国建国以来政府支出增幅最快 的年份。相应地,一大批后人耳熟能详的重大公共工程(如胡佛大坝、旧金山湾桥和洛杉 矶水道)上马了,其数量和总体规模均大于后来罗斯福执政期间的工 19。被视为罗斯福“ 新政”之金融支柱的“重组金融公司”(RFC),在胡佛佳期内给各大商业银行注入了二十 多亿美元,不过遗憾的是这些钱被银行用来解决自身的问题而没有用于再投资。 在约翰逊等人眼里,罗斯福的经济政策令人费解又相互矛盾。为了恢复人们的信心,罗斯福上台伊始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废除禁酒令。他对结束大萧条所做酌最具个人色彩的贡献是 让政府买人黄金。罗斯福多少有些天真地认为,金价升高(即美元贬值)有助于改善农场主 的经济状况,而实际上却于事无补。在扩大政府支出时他总是厚此 薄彼,一方面,他花钱于政治需要,即一切以让自己和其他民主党人竞选连任为准绳,故 只把金钱花在那些最有可能改变选举进程的州上(见《新美国经济史》第630—632页)。另 一方面,他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伤残军人补助金从月四十美元降到二十美元,并对各州施 加压力以大幅度削减教师的工资,因为它“太高‘了”。更有甚者,罗斯福始终坚信预算 应该平衡这一信条,以至于他要求国会减少支出以便“维护美国政府的信誉”。对此约翰 逊评价道:“他从未听进过凯恩斯的话,对后者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他都不屑一顾。” 




在阅读中我发现好几本书都提到了这样一段史实:一九三四年五月时已功成名就的凯恩斯 应邀访问‘了美国,并且还会见过罗斯福!两位伟人具体谈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从 他们会见后所做的简短评价中很容易发现,他们都非常绅士地表达了对对方的不敬,至少 是没有相互欣赏。罗斯福对凯恩斯“冗长无聊的数字”感到困惑,觉得他“更像一位数学 家而不像经济学家”。同样,凯恩斯对罗斯福也非常失望,因为他曾经“想像总统在经济 
学方面会懂得更多一些”(参见里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商务 印书馆一九九四年版)。恢复购买力,扩大就业,发放救济,提高农产品价格以援助农民,平衡预算,降低关税同时继续实行关税保护等,都是罗斯福所做的承诺。基于此,在大选时罗斯福严厉指责胡佛花钱太多、并把胡佛政府称之为“美国有史以来在和平时期开支 最大的政府”,看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坦率讲凯恩斯对罗斯福的消极评价还是中肯的。对 上述矛盾重重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的评论够给罗斯福留面子了。这段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佐证,以支持“罗斯福不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的判断。 

据我的猜测,凯恩斯当年横渡大西洋的主要意图之一,就是企图说服罗斯福至少在一定程 度上接受他的当时尚未完全成型的“主义”。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九三六年德 文版的序言中他写道:“这本书是对英国古典主义或正统主义传统的一种摆脱,但这种摆 脱在英国遇到了相当可观的抵抗。”其学说在英国找不到知音,那就到大西洋对面的美国 碰碰运气吧!经济学家就其专业智慧而言,没想到并未受到罗斯福的尊重。罗斯福在第三 
次炉边谈话时不无揶揄地说:“职业经济学家们最多每五年或十年就要改变一下他们的经 济法则的定义。”与罗斯福的会见既令凯恩斯失望,也着实让他吃惊,因为就当时的情况看,美国是最应该、也是最可能实践其理论的一个国家。 

也许更让凯恩斯吃惊的,还不是罗斯福的冷漠,而是希特勒的热情。据希特勒主要的经济 顾问奥托·瓦格纳回忆,一九三二年春他曾经把凯恩斯的《货币论》拿给希特勒看,事后 两人还就该书“进行过非常热烈的讨论”。他们当时共同认为:“凯恩斯既不认识我们,也不熟悉我们的观点,但却强烈地将他自己置于通向我们的道路上。”对此,凯恩斯在《通论》德文版序言里写道,他没有想到他的理论会深深触动德国读者(参见李工真《纳粹 经济纲领与德意志{经济改革派)》一文,载《历史研究》,二OO一年第四期)。希特勒研读《货币论》也出乎我的意料。我翻过那本书,老实说它不大好读。希特勒及其同僚居然 如此关注凯恩斯的著作,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们是一群最可怕、也是最执著的实用主义者。他们从不拒绝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以实现其“扩大生存空间”之目标。 




希特勒德国的经济政策受凯恩斯学说的影响甚大的一个原因,源于他在二十年代初写就的那篇著名的、与主流舆论相悖的“德国的清偿能力”(载其《劝说集》,商务印书馆一九 六二年中文版)。该文对德国当时的境遇表示同情,指出“使德国在整整一个世代内处于受奴役地位,剥夺整个国家民族的幸福,是非常惹厌的”。同时他也暗示出,让德国承担超出其能力的战争赔款将为下一次大战埋下种子。因此,凯恩斯在德国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著作相继被翻译成德文,他本人也在一九三二年被邀请到汉堡讲学,其演讲在德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时的德国,所有人都争相引用凯恩斯,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凯恩斯同时代的德国经济学家威尔海姆·劳滕巴赫,于一九三一年三月也独立地提出了有关总需求和乘数效应的数学模型,并且得出了与凯恩斯主义极为类似的政策观点,即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关系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总进程。由此看来,劳滕巴 赫被誉为“德国的凯恩斯”也就自然而然了。 

凯恩斯主义之所以在德国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德国拥有适宜的土壤。首先,德国有注重政府干预的经济学传统。德国土生土长的经济学、即德国历史学派,就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而言,自始至终都是作为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对立面或怀疑者的身份存在的。其次,洗刷德国在“福煦列车”和“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奇耻大辱”,惟有迅速地富国强兵。再次,同样受到大萧条重创的德国,发现、接受、实践凯恩斯主义以扩大就业促进增长,应该说是合乎历史逻辑的。最后,希特勒纳粹的法西斯统治,相对而言也更有条件这样做。用凯恩斯的话讲,其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更容易适应一个集权主义国家”。如果仅从中、短期经济指标看,以“通过公共工程来减少失业、并通过投放生产性贷款来资助公共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纳粹经济纲领,应该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希特勒和罗斯福/L 乎同时上台,到一九三八年底,德国的失业率几乎降到了零(失业人数不到四万),国民生产总值为一九二八年的一点八倍,而这一切均和同时期的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见夏尔 ·贝特兰《纳粹德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一年版)。 

回顾这一段历史,除了满足我对罗斯福、凯恩斯和希特勒之间关系的好奇心之外,还在于这段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些疑问、并要求我们做更深入的反思,比如,如果说胡佛罗斯福的经济政策是萧规曹随的关系,是凯恩斯干预主义在美国的实践,那么为什么前者背的多是骂名而后者多是美名?如果说某些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即“新政”除了给人以要进行剧烈变革的印象外没有任何实际政策,那么为什么“新政”一直作为干预主义的一面旗帜长期飘扬在人们记忆的空间?如果说罗斯福的“新政”和希特勒的“经济建设纲领”之间有一脉相传之处,那么为什么 两国走出大萧条阴霾实现经济复苏在时间上竟有天壤之别?如果说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都得益于备战或战争,那么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是否总是积极的或相互促进的等等。其实,历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总是遍布着形形色色的谜,总呈现为一张支离破碎的网,等待着我们运用逻辑、想像和新发现的事实,去解答,去织补。 




在《通论》的最后一页,凯恩斯写下了一段被人经常引用的、有些振聋发聩的、争议也很大的话:“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践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说之影响,却往往是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 前的某个学人。”在对那段历史做了些思考之后,我倒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从前的感受。后被女王册封为勋爵的凯恩斯当时一定是感慨万千。他完全清楚此书将对世人和后人、尤其是治国者所产生的巨大而久远的影响,他也完全清楚此书将使他步人伟人的行列,让“凯恩斯”这一名字不朽。这段话既是说给普通读者听的,更是说给统治者听的,其中特别是说给罗斯福和希特勒两位听的。 

我之所以给纳粹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成功”两字打上引号,是因为希特勒取得的经济“业绩”不具有持续性。先是庞大的公共工程支出然后是巨额的军事订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物价稳定和维护政府信誉,政策选择空间就很小了:压低工资水平,高税收或高债务。让广大从业者长期忍受低收入很难,让开工率达到百分之百的经济在狭小的国内市场和受挤压的国际市场中长期增长更难,让政府债台高筑而不引发金融崩溃则难上加难。终于有一天,希特勒德国的经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要么国家信用破产政府下台,要么发动战争从外部攫取资源和市场。纳粹政府选择了后者。这便是夏尔·贝特兰在《纳粹德国经济史》一书中得出的深刻且精彩的结论。如果“二战”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真的导因于不可收拾的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那么究竟该由谁来对这一人类悲剧负更大的责任?希特勒还是凯恩斯?罗斯福就完全没有干系吗?


[ 本帖最后由 conanjake 于 2012-4-23 13:07 编辑 ]

TOP

背景需要处理一下 黑漆漆的

TOP

好了

TOP

把纳粹德国经济上的不可持续性作为纳粹开战的原因,是完全不着边的。因为纳粹德国的经济自1933年起,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也直接惠及下层。即便此后经济有所停滞,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其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完全不能与苏联经济的长期衰退(1980年前后),或1929年美国的大经济危机相提并论。而后两者也没打仗啊!

(网上,某人给出过一份数据,把德国1945年的数据拿来说是1939年的,骗了不少人)

TOP

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持续性   是建立在欺压其他民族,特别是犹太民族基础上的,,,所以,他必须需要战争,,,,并且英法的绥靖也是有限度,,,当国家社会主义 侵占英法核心利益的时候,,,战争是迟早的事情

TOP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2-4-23 19:08 发表
把纳粹德国经济上的不可持续性作为纳粹开战的原因,是完全不着边的。因为纳粹德国的经济自1933年起,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也直接惠及下层。即便此后经济有所停滞,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其所遭遇的经济 ...
德国经济的起步就是靠劫富济贫做到的,不说德国最后选择了战争,就是不选择也是崩溃。美国最后是参战才告别了他们失败的新政


希特勒是个好领导?
作者: 无能子 2011-04-14 点击: 8943

有这样一位领导人领导,上台后推行了如下措施:把个税起征点定在6000元;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拯救“啃老族”;鼓励生育,奖励“光荣妈妈”;补助儿童,提升工人养老金;为困难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征收房东房产税,且禁止其擅自提高房租;许诺给人民发放汽车,推强制车险;抬高关税壁垒,补贴本国农业;发行国债,狂铺高速公路;对资本家、高收入者增税;没收“公敌”的财产,分给人民……

现在问:满分10分,你给这位领导人打几分?什么,零分?好吧,你已经看到本文标题了,知道这位领导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他领导下的党就纳粹。“怎么能给恶魔打高分嘛!”你一定在嘀咕。但且慢,你不妨忘了标题先,把希特勒换成别人,那你打算打几分?

我相信,甚至愿意赌两块钱,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一个最高分,总评分将高于8.5。

可他是希特勒啊!纳粹魔头的本来面目,居然是天使?德国学者格茨·阿利在《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译林出版社2011年1月版)中告诉我们:对于纯种雅利安人来说,希特勒不仅是天使,还是“先驱”。

人民,你伤不起!

“今天的欧盟农业制度、配偶分割课税制度、道路交通规则、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儿童补助制度、税率等级制以及自然保护的基础都源自那个时代。”(第11页)格茨·阿利爆出猛料——“福利国家”的雏形是纳粹德国。匪夷所思?实际上社会福利政策并非纳粹的原创,俾斯麦那会儿就挺成熟了,希特勒不过是深入发展而已。

当然,和平年代搞点社会福利不算啥,打了仗还继续搞,而且变本加厉地搞,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最难最难的事,希特勒做到了。

1943年3月,希特勒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战争期间最好别增税;第二,即便征税,起征点也应提高至6000帝国马克;第三,可削弱高收入者的购买力,让艺术品等奢侈品涨去吧,但必须控制日常用品的价格,对其免税,因为“大众的购买力才是最根本的”。(第59页)——哇塞,好与时俱进的科学福利观啊!

遵循最高指示,直到战争结束,“德国工人以及大部分的雇员和公务员都没有支付过一芬尼的直接战争税。”(第54页)纳粹内部也存在反对声音,财政部长施维林·冯·克罗西克就主张提高税收,可每一次,都被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大佬否决,并且战况越恶化大佬越固执。

大佬们为什么那样爱护人民,爱得绝对炽热爱得非常激动爱得抱得你比来月经都痛?还不是为维护统治嘛!

希特勒通常被看作落魄文青、疯子,于是人们很奇怪,素以理性著称的德国人,怎么会集体抽风的?其实,意识形态只是大众狂热的部分原因,有好处捞才是主因——因为捞得越多越狂热,所以危机越重出手就越要大方。

1933年德国有600万失业者,希特勒制定了“工作、工作、工作”的竞选口号——人民渴望什么我就背书什么,是个政客都懂。别说,希特勒还真不赖,几年内德国实现了充分就业,人民很高兴,领袖很愉悦。看来,希特勒是个守信用的好政客。还没完。1942年,德军基本输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按理说帝国处于危机中,大家该勒紧裤腰带了。偏不。根据希特勒的指示,现役军人家庭的优惠要翻倍,到战争结束,他们每年得到的补助竟高达10亿帝国马克。同年,儿童补助金和家庭补助金也猛增96%!

经济部部长丰克觉得负担太重,建议削减,可想而知,这又遭到了希特勒、戈林和戈培尔的抵制(第73页)。他们很清楚,一战时德国国内民生极端糟糕,前线军人的境遇惨不忍睹,结果德皇吃了大亏,既因“德奸”输掉了战争,又因得罪各阶层丢失了皇位。因此,纳粹上台后千方百计拉拢人民。用格茨·阿利的话说:“不断地运用社会政策进行贿赂构成了希特勒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统一的基础。”(第73页)受惠于该政策,二战期间,德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准比战前和战后还高些。

疯子的表象后面潜伏着一颗精明的心,希特勒早就领悟到:人民,你伤不起!

抢自己人

既然要贿赂人民,自然不能对人民增税,可贿赂款从哪来呢?一个字:抢。抢谁?三种人:国内高收入者、被占领区民众和犹太人。

德国国内的高收入者,尤其是企业家首当其冲。1920年,魏玛共和国开征企业法人税,在通货膨胀的日子,这成为消除财政赤字最重要的税收。希特勒得寸进尺,把税率由20%提高到40%(第39-40页)。后来又增添了一项“战争附加税”,适用于年收入超过5万帝国马克的企业法人。此外,军方向企业订货时,“打白条”是经常的,付清款项是稀罕的。

就这样,超过一半的企业年利润落入了帝国财政部腰包。1942年后,该比例升至55%(第63页);1943年,达到了至少八成,“再加上国家恶意的支付拖延后,企业的利润已经明显地减少了,然而,国库还要对这已被掏空的利润征收65%的税负。”(第69-70页)

纳粹还想尽办法对烟草、烧酒、啤酒等“奢侈品”征附加税;对股票、证券征税;强迫有钱人购买爱国债券。最绝的是禁止涨房租,开征房产税,并将升值部分充公。

总之,德国的高收入者为战争买了大单、出了大血。据格茨·阿利估算,纳粹统治期间,他们被掏出了400亿帝国马克,为德国的侵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难怪戈林的财政顾问奥托·多纳热情洋溢地表示:“所得税以及企业法人税的递增解决了国家所需要的大部分收入。”(第63-64页)

不过官僚的话不能太当真,当时德国没那么富裕,高收入者仅占全部纳税人的4%,哪怕把他们的打底裤都扒光了,还是远远不够填战争经费。自己人不够抢怎么办?什么怎么办,抢别人啊!

抢外国人

我们看特吕弗电影《最后一班地下铁》,沦陷后的法国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普通人每天吃不到几片面包,连浪漫的性趣都给饿干净了。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显示,波兰人的日子也很难挨。《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是中国式烂片,但也告诉我们,比利时人同样饥肠辘辘……反正,沦陷区的天是阴暗的天,沦陷区的人民好悲催。

有悲催的就有开心的。谁?德国人呗。

德国的指导原则是:打下一个地方,驻军的军费就由当地承担。这性质,相当于黑社会保护费吧?别说,纳粹真推出过一项“防务捐赠”,意谓“为换得军事保护而对帝国防务的捐献”(第78页)。你看,当事人自己都不遮遮掩掩。

要收多少保护费?帝国财政部1941年10月公布过数据:占领军军费占比利时年财政收入的125%,荷兰的131%,塞尔维亚的100%……(第171页)咋那么贵?废话,只要黑社会愿意,苛捐杂税都算在保护费里,你管得了么?最搞笑的,“大不列颠空战”是德国和英国间的较量,可德国那边的军费全是法国傀儡政府填的——比日俄战争中的大清朝还冤啊!

对盟友,德国也照样敲诈。意大利算铁哥们了吧,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同志加战友的反革命情谊啊。可亲兄弟明算账。1943年9月,德军进入亚平宁半岛“帮扶”老战友,事成后立马要保护费。结果,墨索里尼从殖民地辛辛苦苦抠来的财富,统统进了好兄弟的腰包。在托纳多雷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玛莲娜出卖肉体给达官显贵,换取微薄的食物。可见意大利美女们被剥削到什么程度。

到二战结束,德国捞到的保护费总计131.63帝国马克——你没看错,格茨·阿利是以“10亿”为计算单位的!

这不是明抢吗?这算啥,暗抢才厉害呢!靠什么暗抢?钱。“用钱那叫买好吧!”有人抗议了。抗议无效,因为钱是纸币。

希特勒上台伊始许诺全民就业,上台后又大力发展军工,这些都需要钱。钱用到这些地方,其他领域难免捉襟见肘。很快,德国出现了“短缺经济”的典型症状——日用品遭疯狂抢购,货架就像太监的下半身,空空荡荡。摧垮魏玛共和国的通胀大潮正蠢蠢欲动。财政顾问们提出了对策——嫁祸开始了。

首先,操纵外汇兑换率。法郎对帝国马克被强压到20:1,贬值四分之一;捷克克朗贬值三分之一;卢布最不受待见,贬值470%。利用汇率政策,纳粹政府以极少的帝国马克换取极多的当地货币,随即大肆收购物资,一部分供养驻军,一部分运回国内抵消通胀。

纳粹还在占领区发行所谓德国信贷银行纸币(RKK),面额较小,从0.5到50不等,作为辅币供士兵使用。发行RKK的帝国信贷银行有黄金储备吗?没有;准备金率多少?零;和当地货币的汇率比多少?看心情。这不还是抢劫嘛。没错,但抢的不是钱,是物品。

RKK不能在德国流通,但帝国马克可以汇往占领区,按官方牌价兑成RKK。聪明人看出来了,RKK是盯着帝国马克的,帝国马克又被强行高估了,因此德国人用RKK在占领区购物很划算,反之,占领区人民拿着既无黄金做后盾又无信用做保障的RKK,跟拿着一叠废纸没区别。何况,RKK只在占领区有效,不花完你留着干啥!

于是,德国士兵拼命购物寄往国内,老爸老妈大奶二奶小三人人有礼物、天天有惊喜。士兵们还催促家里人多汇点帝国马克过来。“许多家庭通过这种方式花掉了在德国配给经济下毫无用处的闲置资金。”(第285页)

及时行乐的风气也蔓延。一想到自己快战死沙场了,士兵们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有点家庭责任感的则血拼扫货。1943年初,苏德战场的主动权逐渐易手,德军败象已露,然而仅第18军,就从列宁格勒前线往家乡寄回300多万个军用包裹,里面装满了“战利品、烧酒和吃不完的食品”(第101页)。

通过这些手段,德国的通货膨胀转移到了占领区。德国人富得流油,占领区人民水深火热。法国最惨——它富甲欧洲,最让RKK兴奋。有蠢货说“货币战争”是犹太人搞的,蠢货们不知道,纳粹才是货币战争的祖师爷。

抢犹太人

二战期间纳粹广建集中营、灭绝营,屠杀犹太人,遇难者在600万左右。希特勒为什么如此仇恨犹太人?一般都从种族主义角度讨论,充其量再追溯他的“心理阴影”。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犹太人有钱。600万遇难者,即便只从每个人身上榨出100马克,加起来也是笔巨款啊。

问题是要榨,得找个借口。对高收入者增税,就说他们赚得太多,应该回报社会;抢占领区,就以“保护费”为名;抢犹太人呢?简单,宣布他们的财产是“人民的财产”,动员广大群众为分赃而参与抢劫!

1938年4月26日,纳粹出台新规定,强制财产超过5000帝国马克的犹太人进行申报,如有所藏匿,财产将没收,本人被处以十年以下徒刑。这一招够狠,纳粹很快弄清楚了蛋糕究竟有多大。

当然,申报不等于打劫。戈林称,纳粹是讲信誉的,要和野蛮的法国大革命划清界限,放心,“被没收财产的犹太人都获得了帝国国债的转让证书,他们因此而享有利息。”(第46页)。瞧瞧,纳粹把“和平赎买”玩得炉火纯青,犹太人还不快点感谢国家?

同时,纳粹还宣称犹太人犯有原罪,必须支付“赎罪金”。聪明人问了:犹太人不是把财产都换成了国债吗,那就卖掉它付赎金啊。纳粹早料到有这一手,遂规定国债不能转让!没办法,犹太人只好被迫出卖房屋、证券。

第一笔“犹太人赎罪金”计10亿帝国马克,把帝国财政收入提高了整整6个百分点,填补了国库亏空。

鲨鱼舔到血后更疯狂,犹太人赎罪金被扩大为所有财产的20%,后又扩大到25%。并且,“如果其中个别犹太人谎报财产或是根本不缴纳或是部分逃脱其缴纳义务,那么承担责任的不是德意志人民,而是由犹太人相互承担责任。”(第51页)这叫什么?对啦,“连坐”嘛。希特勒八成读过商鞅、韩非子。




据格茨·阿利统计,国有化犹太人财产和缴纳赎金带来的收益,占二战前几年德国财政收入的9%。这些收益流向哪里了呢?除了你懂的地方,还有德国普通人的口袋。《德国税报》说得明白:“没收犹太人财产而产生的所有收益都归帝国所有,由帝国用于其基本需要以及用于所有德国民众的福祉。”(第50页)

随着“闪电战”高歌猛进,这些政策被搬到了波兰、匈牙利、比利时等占领区,且日益演变为赤裸裸的劫掠。占领区上缴的“保护费”,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当局主动没收犹太人财产。

这种地方犹太人肯定待不下去,想逃却没那么容易——要想出国门,留下买路财!格茨·阿利举了个例子。德国明斯特的乌尔曼夫妇经济状况良好,财产总价值为4.72万帝国马克,但逃往卢森堡时,纳粹只允许他们携带10帝国马克!即便如此,他们也没保住性命。1941年,乌尔曼夫妇被送往罗兹集中营,最终丈夫死于体力衰竭,妻子死于毒气室。(第185页)这真应了庄子那句旷古名言:“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感谢国家,感谢福利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的最末一句发人深省:“如果要谈论纳粹主义和种族清洗,那就不可避免地必须提及数百万普通德国人从中所获得的好处。”(第297页)格茨·阿利总结了两条:第一,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战争收入是从外国或外种族抢来的;第二,德国低收入者和普通收入者承担了战争支出的10%,收入较高的德国人承担了20%,剩下的统统由外国人、强制劳工和犹太人分摊(第269页)。

什么叫发战争财?这就是。而且不仅高官,普通德国人也发了。格茨·阿利认为95%的德国人均属“统治阶层”,“轰炸的受难者穿着被谋杀者的衣裳躺在床上长长地舒了口气:感谢上帝,又一次逃脱了!感谢上帝,国家和政党如此快速地就帮助了我们!”(第261页)

现在知道为什么刺杀希特勒那么难了吧——人民不乐意啊!相反,墨索里尼把意大利人民害苦了,最终被游击队活活弄死。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说的就是这哥俩的不同命运。

军事史家总爱指责希特勒是“战争狂人”,背叛了德国陆军的战略传统。照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领导人必须把政治置于军事之上,战争应该是有限的:目标明确,达标后及时停止。政治家不能被军人牵着鼻子走,让子弹没完没了地飞下去。

从俾斯麦到老毛奇都是《战争论》爱好者,他们制定的战略是: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应首先集中兵力,击垮一个方向的敌人,回过头来再收拾另一个。随后,逼敌人坐下来,谈判。俾斯麦和老毛奇都清楚,德国统一不了欧洲,更别说做“世界帝国”了。他们很务实:利用战场优势,捞取尽可能多的实惠。

乍一看,希特勒的确违背了这个传统,违背了克劳塞维茨的教诲——他竟妄想横扫欧洲,还攻北非、惹老毛子,打起了“超限战”,简直抽风啦!但《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告诉我们,他精着呢。

纳粹趁魏玛共和国遭遇严重危机而崛起,它应付危机的方式是比凯恩斯还凯恩斯的法西斯主义:放宽货币政策、行政干预市场、政府提供就业岗位、扩充军备……这种扼杀自由的政策,说穿了就是饮鸩止渴,短期看很美,长期看大家一块死。

可是,没人想死,不但不想死,还想活得更好些。咋办?抢别人去。抢两三个地方还不够,得拼命地抢、持续地抢,世世代代抢下去。“纳粹头目必须推进扩张。每一个停顿都可能意味着反动政府的即刻终结。”(第290页)抢来新土地、新财源,才能“再分配”,接济劳苦大众。

所以,希特勒绝非简单的“战争狂人”,他的决策皆扎根于政治目的——用社会福利笼络民心,而为了持续提供福利,必须扩张。问题在于,当政治目的被绑上社会福利这辆战车时,就只能冲向深渊。巴斯夏说:“如果贸易是自由的,还要军队干吗!”第三帝国恰为反面教材:贸易不自由,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军队、越来越重的杀戮。

在此过程中,普通德国人获益了,心甘情愿地扮演帮忙和帮闲的角色。促成希特勒的疯狂的,正是贪婪的人民。但贪婪是要付代价的——数百万德国人死于战场,许多城市被盟军炸成废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经济学第一规律。你要社会福利吗?好,拿命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tnt1980 于 2012-4-23 21:12 发表
很想好好看看,可惜字太小了,坑人呀
所见即所得复制过来就变成这样了,原链接在此

TOP

回复 8# conanjake 的帖子

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骗人文章。你没看出来?
所谓抢劫,其中抢劫犹太人,抢劫外国人都是1938年以后的事情,跟经济危机和复苏根本没关系。
所谓高税收,对富人征税什么的,纳粹德国根本就拍不上号。其实文中也提到过,纳粹并不以收税为主要财源。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在战争期间,“社会主义的”德国比“贵族的”英国,税率还低。
下面是北欧国家近年来的税率情况,历史上曾经一度比这个更高(具体数据我一时查不到)。
<<<<<<
从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芬兰最高所得税超过50%,2004年芬兰的税收占GDP的比例达到43%,与丹麦、瑞典等其他北欧国家一道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高的。瑞典对现金福利也要征税,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纳各种税费,2005年瑞典税收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2.1%。
>>>>>>>

TOP

对于说纳粹税率高的人,再补充一条:
<<<<<<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关于削减赋税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大幅度削减所得税边际税率,以增加对工作和投资的刺激。在3年内削减30%的所得税,以后税率将根据通货膨胀率而确定升或降。在1981财政年度,把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率从70%降到63%,低收入阶层的税率从14%降到12%;3年之后,边际税率将下降到10—50%。
>>>>>>
http://www.dgfeng.net/lmcs/web-c ... /12900370/lg_09.htm

TOP

回复 10# nkpoper 的帖子

集权  极权 体制本身就有它的优势,,,苏联在二十年代还大发展呢,,,中国2000年的专制体制,,,在同样面积的国土还有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下比,,,,中国的人口、人民生活水平、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封建的欧洲,,,但这并不表示这种体制有长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在20世纪的时候,,,,,在20世纪,,它有短期的兴奋剂效果,,,这点说实在的,,,就是GD的延安政权  也做到了,,,并不是他黑哥有本事,,,,然而此种体制在现代社会的危害,,,就不说了,自己去想想吧,,,,,就跟天天吃十粒伟哥是一样的道理

TOP

回复 12# gunnergao006 的帖子

你所不明白的是:当时德国只有两个选择,纳粹主义或者共产主义。
如果美国的罗斯福不找点伟哥吃吃,那美国到头来,也只有这两个选择。
两害相权取其轻。
你不要罗斯福,那就是希特勒,你不要希特勒,那就是共产党。那种尽善尽美的象牙塔思路.......当年,民主党派苛求国民政府,下场还不够触目惊心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2-4-24 08:54 发表
这篇文章,就是典型的骗人文章。你没看出来?
所谓抢劫,其中抢劫犹太人,抢劫外国人都是1938年以后的事情,跟经济危机和复苏根本没关系。
所谓高税收,对富人征税什么的,纳粹德国根本就拍不上号。其实文中也提到 ...
是延缓危机还是复苏?赤字不算的吗?
巨大的公共支出和军事投入要么印钞票要么战争,还有什么解决方案?
在我暴民恐惧贴中有纳粹经济的文章分析,英国和北欧的管制没有纳粹厉害吧(北欧是私企,放开管制的。http://blog.renren.com/share/277809906/2319734757

TOP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2-4-24 09:04 发表
对于说纳粹税率高的人,再补充一条:
>
http://www.dgfeng.net/lmcs/web-content/jiaoshicankao/lishijishi/waiguomingren/12900370/lg_09.htm
纳粹还价格管制啊,而且二战德国的经济结构和80年美国完全不同好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2-4-24 13:21 发表
你所不明白的是:当时德国只有两个选择,纳粹主义或者共产主义。
如果美国的罗斯福不找点伟哥吃吃,那美国到头来,也只有这两个选择。
两害相权取其轻。
你不要罗斯福,那就是希特勒,你不要希特勒,那就是共产党 ...
你的两个选择都是大政府的,而后来的事实就表明无论纳粹还是共产主义都失败了。历史和经济学恰恰证明了凯恩斯主义行不通
国民政府和延安之前还有一个北洋,还有邦联。哈耶克也行,谁说不是党国就只有共产?还不是中了大政府的毒?

TOP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TOP

其实说哈耶克是象牙塔的恰恰才是象牙塔。奥派肯定个人是逐利的,资本是逐利的,私人资本恰恰会因为其逐利本质而找到最优组合,倒是大政府受制多多,要么一事无成,要么求助于专制强制力才能推行。

TOP

引用:
原帖由 conanjake 于 2012-4-24 14:54 发表

你的两个选择都是大政府的,而后来的事实就表明无论纳粹还是共产主义都失败了。历史和经济学恰恰证明了凯恩斯主义行不通国民政府和延安之前还有一个北洋,还有邦联。哈耶克也行,谁说不是党国就只有共产?还不是中 ...
我说的很清楚:你不要罗斯福,就是希特勒上台,你不要希特勒,就是共产党上台。
只不过具体到德国,因为具体的历史背景,它出不了罗斯福,就只剩下希特勒和共产党了。
这就像民国末年,只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势力一样,硬要拼凑出一个新的,是不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nkpoper 于 2012-4-24 15:0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nkpoper 于 2012-4-24 15:00 发表

我说的很清楚:你不要罗斯福,就是希特勒上台,你不要希特勒,就是共产党上台。
只不过具体到德国,因为具体的历史背景,它出不了罗斯福,就只剩下希特勒和共产党了。
这就像民国末年,只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势 ...
按这说法,热兵器时代谁能灭掌握军队的独裁政府?大家都支持好5倍的中共得了,要什么政改要什么自由?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