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舌尖上的食面埋伏 // 无法回避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食面埋伏 // 无法回避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最近CCAV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彻底火了一把,然而这只能算是宣传片,《舌尖上的食面埋伏》才是真正的纪录片。

第一集《甲醛的馈赠》:甲醛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溶于水后,喷洒在白菜、西兰花上,可在长途运输中保证蔬菜的色泽鲜亮美观,并且保鲜期相当长……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着色剂是一种极好的主食馒头的染色剂,普通的面粉加着色剂调和后,便可制作小米馒头、玉米馒头、黑米馒头等花样。然馒头的种类虽然繁多,却取之有尽,所以,着色剂还能更好的帮助过期馒头的回收再出售……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这是一种技术含量相当高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手段,通过这种技术可将城市地下水道里悄然流淌的垃圾经过过滤、加热、沉淀、分离等工序,变成餐桌上的“食用油”。而这些转化的技术都希望以后能不断得以传承、提高、改进……

第四集《皮鞋的味道》:工业皮革的废料是制作药用胶囊的主要来源,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进而制造成药用胶囊,进入消费者腹中。皮革和生石灰的组合,是人们医治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

第五集《血鸡蛋的秘密》:逢年过节,人们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这样色泽鲜亮,蛋清、蛋黄皆呈现出浅红色的“血鸡蛋”,对母鸡而言,血鸡蛋最大的秘密莫过于这是母鸡来例假时生的……

第六集《元素周期表的合奏》: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尿素豆芽到蓝帆韭菜,在没有被完全变成“生化人”之前,管窥中国人的海纳肚皮,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各个成分,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一曲惊心动魄的食面埋伏,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部《舌尖上的十面埋伏》横空出世,不偏不倚地正中人们躁动的神经,技术精湛地上下撩慰并捎带唤起一阵“天朝物丰,人杰地灵”的高潮。

这一刻,吃货们泪流满面……

———

舌尖上另一个真实的中国

《舌尖上的生化食谱》是本人在人人网日志频道推出的第一部“生化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2年5月开始大规模记录,是本人第一次用日志记录涉毒食品,它将向各位展示中国日常饮食中的有毒食材,让观众从真相中认识正在变味的中国美食。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你会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过《舌尖上的生化食谱》,你会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甚至觉得恶心!纪录片总没有宣传片那般唯美也是正常的,但这才是舌尖上另一个真实的中国:

我们就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样的轨迹……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中午,瘦肉精猪肉炒蓝矾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瓜,石膏豆腐,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吊白块和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XP,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1、地沟油油条

早点摊是地沟油的重灾区之一。”尤其卖炸油条、炸油饼和酥香面点的,都需要大量用油,所以很有可能使用地沟油。就算用的是正规油,经过反复烹炸,油中的有害成分也会越攒越多。”

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复使用的炸油等。地沟油最大来源为城市大型饭店下水道的隔油池。

2、苏丹红咸鸭蛋

2006年11月15日,石家庄平山县,当地将查获的5100只喂食苏丹红的鸭子进行扑杀、深埋,对”涉红”鸭蛋和饲料也将做填埋处理。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工业染料,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有致癌性,在食品行业中明令禁用。

3、三聚氰胺奶粉

2008年9月8日,共军第一医院泌尿科,”结石宝宝”正在接受治疗。该院自6月份以来,先后收治14名来自甘肃患有相同疾病的婴儿,这14名婴儿都来自农村,长期食用”三鹿”牌奶粉。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全国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共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查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截至9月17日,全国报告临床诊断患儿6244例,其中158名婴幼儿发生肾衰竭,3人死亡。

4、瘦肉精猪肉

2009年3月25日,广州天河牲畜交易市场在来自河南新乡的生猪查出瘦肉精。当晚,动检人员用高压电击将这批猪电死。瘦肉精可以促进猪肉蛋白质合成,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

5、蓝矾韭菜

蓝矾韭菜是指喷洒过工业化学原料蓝矾的韭菜,目的是为了使韭菜保持鲜绿色的卖相。于2012年5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该韭菜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严重者会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

6、人造”血鸡蛋”

2012年3月7日,继青岛市民反映买到”血鸡蛋”后,家住西安的候师傅也反映他家的虫草鸡蛋,打开之后蛋清、蛋黄都呈现出浅红色。而此前青岛出现的”血鸡蛋”,厂家辩解说是因为母鸡来了”例假”。

8、山寨牛肉

2011年4月19日,长沙高桥批发市场销售的一种牛肉膏,可以让猪肉变”牛肉”,过程只要98分钟,想口感更好,加点麦芽酚就行,而想要使卖相更加逼真,焦糖是不错的选择。

9、毒大米

毒大米:是指用陈米反复研磨后,掺进工业原料白蜡油混合而成,其色泽透明,卖相好。食用后会引起人体全身乏力、恶心、头晕、头疼等症状。

10、避孕药催熟食材

避孕药催熟黄瓜不是新鲜事,多年来避孕药鳝鱼、避孕药虾、避孕药大闸蟹、避孕药鱼……都广为流传。而吃多了避孕药喂的东西,会让人内分泌紊乱、不孕不育,甚至让婴儿性早熟,也为人所熟知。甚至有人说,”避孕药黄瓜让你断子绝孙”。

11、尿素豆芽

2011年5月10日,沈阳执法人员在黑窝点查处”毒豆芽”。沈阳市**局端掉6个黄豆芽黑加工点,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豆芽25余吨。经检测,豆芽中含有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6-苄基腺嘌呤激素,其中,人食用含亚硝酸钠的食品会致癌,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

12、膨大西瓜

2011年5月13日,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瓜农刘明锁夫妇种植的40多亩西瓜还没有成熟就炸裂开来,其他瓜农的上百亩西瓜同样满地”开花”。据了解,这是由于瓜农使用了”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其功能和植物体内的激素一样,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13、石膏豆腐

豆浆倒入石膏水中制豆腐

石膏豆腐”又称”南豆腐”,它使用的成型剂是石膏液,质地比较软嫩、细腻,但无豆香气。”卤水豆腐”又称”北豆腐”,它的成型剂是卤水,相比”南豆腐”质地要坚实一些,切面也不如南豆腐细滑,而且有许多小蜂蜂窝眼。

据介绍,用卤水做豆腐是北方一惯的做法,近年来出现不少用石膏做的豆腐,但由于市场销售不好,大都卖给饭店。据豆腐坊老板称,石膏豆腐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是吃着没味,另外石膏原料不如卤水原料让人放心。现在一些人加工石膏豆腐主要是石膏豆腐成本较低,而且有的图省钱,还使用医院用的废弃石膏做豆腐,这样就使得石膏豆腐更加不受欢迎了。

14、甲醇勾兑酒

市场上的假酒除了用普通白酒假冒名酒,欺骗消费者之外,还一种性质更为恶劣的手段,是用甲醇代替酒精勾兑食用白酒销售牟取暴利。每年因为饮用这类假酒导致死伤案件都有发生,而且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

甲醇又称木醇、木酒精,为无色、透明、略有乙醇味的液体,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绝对不能用于食品加工的。摄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甲醇对人体的毒作用是由甲醇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引起的,主要特征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眼部损伤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一般于口服后8~36小时发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步态不稳、嗜睡等。重者有意识朦胧、谵妄、癫痫样抽搐、昏迷、死亡等。造成中毒的原因多是饮用了含有甲醇的工业酒精或用其勾兑成的”散装白酒”。由于甲醇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特别是气味、滋味、比重等和乙醇相似,仅凭感官鉴别难以区分,因而危害极大,必须高度重视。

15、染色馒头

2011年4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栏目对上海华联等超市涉嫌销售染色馒头的事件进行了报道,称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涉嫌将白面染色制成的馒头,在上海华联等多家超市销售。图为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内生产”染色馒头”的器具。

16、不粘馒头

2010年6月9日,在郑州周边农村的馒头作坊,商贩用塑料布蒸馒头的情况十分普遍。馒头作坊不是用塑料布当笼布就是用编织袋,没有一家用棉布。许多店主表示,这样做主要是不让馒头底部粘笼、不掉皮。专家称,塑料布、编织袋一般是由聚苯乙烯制成,温度超过65℃时就会产生难以分解的致癌物,如果长期食用用塑料布蒸的馒头,会对人的肝脏、肾脏、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17、高汞烟

有报道称,近日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九届亚太烟草或健康会议发布了一项中国与其他国家烟草的对比研究,该研究称中国产的13个牌子卷烟检测出含有重金属,烟草中含有的铅、砷和镉等重金属成分,其含量与加拿大产香烟相比,最高超出三倍以上。

该事件与以往热议的”地沟油”、”苏丹红”等被网友们列入食品用品安全事件之一,被称为”高汞烟”

18、塑化剂饮料

2011年5月26日,台湾新北市,超市将含有塑化剂的饮料下架。2011年5月起台湾一些食品和药品中先后检测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等。

19、甲醛白菜

2012年5月,山东媒体曝光称,因为白菜水分多,而现在的气温比较高,两三天就可能烂掉,有菜贩使用甲醛对长途运输的大白菜保鲜。当地记者从市场上购买了大白菜进行检测,有两份白菜样本显示含有甲醛。知情人士就此称,确实有人配制甲醛溶液,用来喷洒保鲜,使用保鲜剂几乎成了业内的一个“潜规则”。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甲醛为致畸、致癌物质,长期接触将导致基因突变。

20、硫磺熏姜

2011年5月26日,北京顺义区石门市场,不法商贩使用工业硫磺熏制生姜。正常生姜经过硫磺熏制后颜色变白,色泽鲜艳,外观饱满。知情人士透露,熏制生姜全国普遍,这种现象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

21、皮鞋胶囊

2012年4月21日,郑州一段排污明渠内,突然出现大量空心胶囊,300余米的渠沟被各色胶囊堆积成”彩虹河”。之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通化金马等9家药企10种胶囊铬超标严重。

22、有毒绿茶

2012年4月25日,杭州一家超市里的”立顿”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茶。”绿色和平”关于茶企农药残留的最新调查显示,”立顿”系列茶品含有17种不同的农药残留,其中绿茶和铁观音上的农药残留多达13种,茉莉花茶中亦含有9种农药残留,这些农药被证明可能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和胎儿健康。

写此日志作记录并非否定《舌尖上的中国》,在近年的纪录片中,它算不错的作品了,主旨在中国人对食物的情感,美轮美奂的各式餐点食材,极具观赏性的画面,观看节目的观众似乎闭眼凝神间便可品尝各色滋味,然而,睁眼后却发现“美味有毒!舌尖蠕动要三思。”因此写文记录下那些破坏美食意境的元凶!美食刺激味蕾,生化食材毒害身体,物欲扼杀了食欲,我们拿什么选择,又如何替代?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这是一部带着敬意做的纪录片。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中国有多美,我们就有多爱。”

我想说,“这是一部带着敬畏做的纪录片。每个人的舌尖上都有两个中国:一个有美味一个有剧毒。没有剧毒食材的美食世界,那是我们多想追求的理想国!”


无法回避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几天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夜间的央视坐等这部“吃货指南”。人们为美食流口水,为美食的故事流眼泪,为美食的文化而感动自豪,自豪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调地赞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民众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将“爱美食”上升到“爱国主义”的层面,虽显夸张,却也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朴素表达。我倒不想沉浸于这种感动中再去赞美几句,而想反思这部唯美的记录片之外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理性地审视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纪录片何以能一夜走红。

也许这样的思考会败一些人的兴,但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确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央视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日常社会新闻中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而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添加剂、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

两个中国,截然对立,后一个“舌尖上中国”的存在,更反衬出前一个“舌尖上中国”的光鲜与诱人。见惯了底线不断被突破的食品丑闻、焦虑于“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吃”的民众,更容易被这些温暖的美食故事所感动,在“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的煽情和渲染中找到了一种精神抚慰,沉浸于美食故事叙述逻辑和唯美想像中的人们,回避着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也许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都不是真实的饮食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并不如纪录片所呈现的那样唯美和诱人,充满观赏性,仿佛生活在童话中;当然也不像社会新闻的想像碎片所拼凑成的现实那样肮脏和不堪,仿佛生活在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中。现实的柴米油盐和人间烟火,远比那两个“舌尖的中国”更多元和复杂,那是我们的生活。

不过,纪录片和社会新闻中两个截然对立的“舌尖上的中国”,值得深刻反思。我们无法假装生活在纪录片这个“舌尖中国”所营造的温暖和感动中,回避另一个让我们焦虑不堪的“舌尖中国”。尤其是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更应该从纪录片中看到现实问题。

纪录片中的美食生产者,都是淳朴的老农,有做虾酱做了一辈子的“虾酱奶奶”,有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的渔夫。可回到现实中,为什么多是“从不吃自己做的面包”的过期面包生产者,是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地沟油的无良商人,往火锅中加无数违规添加剂的黑心店主?这种异化和沉沦,到底是在怎样一种制度路径中发生并恶化的?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让国人自豪的历史,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中国的历史人文,最直观地体现在饮食文化的器物传承中,饮食背后的风俗、仪式、伦理、趣味中隐藏着最朴素的文明。可如此令人骄傲的文明,是如何被地沟油、瘦肉精、致癌物所侵入的?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文明,是怎么被糟蹋的?这个尖锐的问题,无法被肤浅的感动所遮掩。

纪录片带来的文化感动稍纵即逝,热情过后可能很快会被遗忘——可唯美的镜头之外那个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日常生活,会逼着我们去正视、思考并给出答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本帖最后由 chibaa 于 2012-5-23 16:36 编辑 ]

TOP

有人拍过这样的纪录片吗?

TOP

14、甲醇勾兑酒
错了!是工业酒精勾兑酒!由于工业酒精中甲醇含量高导致中毒!现在制酒新工艺就是用医用工业酒精再蒸槽过一下!

TOP

回复 2# 谢勇森 的帖子

拍了CCAV能播吗?

TOP

火星一下……
引用:
《舌尖上的中国》看完了,怔怔地看着广告升起,心里空落落一片。他叹息了一声,继续给韭菜浇上蓝矾。妻子低头不语,含泪为白菜喷上甲醛。夜深了,咸鸭蛋安安静静躺在苏丹红上,四下无声,收地沟油的板车吱吱扭扭驶出深巷。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