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1日,酷热,无风。在西安市曲江唐华宾馆,段先念接受时代周报独家专访。
这位极具争议的副市长在两位宣传官员的陪同下缓步出场,手持一摞事先准备的材料,神情严峻,略显拘谨。开始,与记者隔一张长茶几的他不苟言笑,偶尔盯着面前的那杯铁观音,端起来,又轻轻放下。
然而,当谈到外界对“曲江模式”的质疑时,段马上声调提高,语速加快,变得兴致盎然。最后,他干脆将左腿跷起来,放在右膝上。这个姿势,一直保持到2小时的采访结束。
曲江,乃段先念的“发家”之地。2002年,段入主曲江新区。6年后,他因“成功开发曲江和运营西安城市价值”,被任命为副市长,是迄今中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出身地产商的副市长。
因为曲江的成功,西安已悉数将大明宫、法门寺、汉长安城和临潼等历史文物遗址区全部交给段先念运作。同时,也正是因为曲江模式的地产运作,外界纷纷质疑—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之名,行开发地产抬高房价之实。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全国抑制房价的大背景下,曲江的房价甚至高达4万-6万元/平方米,成为西安名副其实的富人区,炒房者蜂拥而至,空置房十之八九。
但在段看来,“曲江模式”对于西安的发展乃善莫大焉,高房价是物有所值,而且,还有很大上涨空间。
他向本报记者开门见山道:“按照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的说法,如果否定曲江模式,就是否定西安市这几年来的发展路子。”他说这句话的语气,坚定,强势,显得毋庸置疑。
段也不讳言“红顶商人”的身份,他说:“我就是以这个身份为政府做事赚钱,体现的是省、市领导对我的信任。”
对于曲江模式在运营中盈利不佳的事实,他的说法是:“我们只是政府的一只手,从来不追求盈利,如何成功运营西安这座城市,挖掘它的文化号召力,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
“曲江为西安发展破题”
时代周报:“曲江模式”能得以实施的大背景是什么?
段先念:13朝古都的西安曾有个“皇城复兴”计划,但一直没有具体实施。1996年国务院批准西安市第三次文化修编,西安城区是396平方公里,其中有108平方公里是历史文物遗址,这些地方是不能动土的,包括曲江,就使得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成了矛盾关系。遗产最多的地区最穷。
曲江是为西安发展破题,是一个先行者,践行了“皇城复兴”计划,没有它整个“皇城复兴”计划到现在还没启动。
时代周报:曲江最初的开发定位是怎么确立的?
段先念:整个曲江一期16平方公里,除了这5700亩公共空间外,其余的只能做娱乐、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不能做别的项目,这是西安市政府当时的决策,现在看来非常正确。
时代周报:“曲江模式”的雏形如何形成?
段先念:曲江也是历史文物遗址,这里从唐代以来就是九五之地,皇家的后花园,遗产比较多。而且,这里也是西安的风水宝地,在西安的东南方向。
要开发这里首先得有钱,2002年,西安的财政收入才47个亿,政府不可能给曲江多少建设资金。钱从哪里来?我们就先融资花5个亿把大雁塔北广场建起来,把这里的脏乱差拆除了,把文化、休闲和旅游结合起来。在2003年12月31日开放时,居然来了10万人。这样,地价就高了,地产商就来了,这个成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我们又花14亿做第二个项目大唐芙蓉园,当时的西安市委书记、现在的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称为:“国内震撼,世界惊奇”,人们从这里找到了大唐气象,对唐朝的理解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在12个文化区里,唐的诗歌、军事和建筑等都展现出来了。
几个大项目做下来,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了,旅游带动了,人气多了,房地产自然就带动了,曲江模式就形成了。
时代周报:曲江就是通过做文化使土地升值,解决了开发资金的问题。
段先念:应该说开始很困难,主要靠负债,但我们抓住了几次机会,2003年、2005年和2006年,特别是2007年十七大以后,国家明确了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契机,全国的房地产市场恢复了。再一个就是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帮助,那时候银行的钱不愿给民营企业,愿意给我们,我们手头的钱很多,就加快了发展速度。
时代周报:你所理解的曲江模式是什么?
段先念:所谓曲江模式,就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模式,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点。就是在政府没钱的情况下,如何用市场机制来发展我们的城市。
时代周报:“曲江模式”现在被西安寄予厚望,成为了开发古城的范本。
段先念: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说,西安这几年的发展主要依靠曲江拉动,否定曲江模式就是否定西安这几年来的发展,曲江的发展模式受到中央领导肯定,各大部委的领导都来参观,它是全国第一个国家文化园示范区。
时代周报:现在西安把很多历史遗产区域都交给曲江来开发?
段先念:我们是有经验的团队,政府相信我们能做好。譬如西安城墙,以前每年门票收入是3000万,市财政要补贴7000万,交给曲江后可以一分钱不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