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不”,患者也说“不”......
2009年7月16日,国内著名的医学网站“丁香园”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签名活动,征集10万医务人员签名:“让我们的一小步,推动整个行业职业环境的一大步----丁香园呼吁书征集10万签名,期待你的支持!”
内容如下:
——当医务工作者的黑色六月刚刚过去,那些医闹的新闻已经渐渐从各个媒体淡出人们的视线。
屈辱和泪水或许只有经历了医闹事件的人们久久难以忘怀,我们很快就平静的躲进生活的港湾,继续潮起潮落。
然而,当整个职业环境未能好转之前,谁能断定下一个被囚禁、被侮辱、被伤害的人不是你。
来这里签下你的姓名的吧,我们将用这份汇集行业声音的签名去努力撬动坚冰,让行业的冬天迸发些许的温暖。
“医帮医”----不一定很强大,但一定很温暖。
严惩医闹,保护医务工作者的行医权---征集10万医务人员签名呼吁信
我们呼吁:各级政府以及各级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犯罪行为,坚决打击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不能不作为,亦不能乱作为,执行不力者需被问责。
我们呼吁:面对医闹,医务工作者保持理性克制,保护自己和其他患者的人身安全,保存证据,坚持原则,绝不妥协,绝不惧怕。面对非法侵害,及时报警,紧急情况下合理使用正当防卫手段。
我们呼吁:媒体认真调查,客观报道;兼听则明,认真听取医患双方意见,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共同谴责医闹,不用丑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方式来“制造”新闻和轰动效应。
我们呼吁:强化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权威性,简化鉴定程序,完善鉴定规则,明确鉴定标准,降低患者维权成本,保证医疗纠纷处理的公正性,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我们呼吁:切实落实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医疗风险保险,实行第三方赔偿机制,减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对医疗纠纷的过大压力。
我们呼吁:各级医院领导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改善执业环境,保障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为己任,不能只向上负责,而不向下关爱。
“医帮医”----不一定很强大,但一定很温暖。
*************************
无独有偶,不久前,2009年6月9日,国内三十名遭受到医疗伤害的受害者及家属也在天涯、新浪、搜狐等网站发帖,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生命脆弱,莫让悲剧重演 !——全国医难受害者共同的心声”
我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难受害者,因为共同的不幸——医疗伤害,我们走到了一起。
由于非法行医、由于医疗诈骗、由于医生和护士不负责任、由于延误诊治、由于漏诊误诊、由于过度医疗、由于劣质的药品和器械、我们的亲人不该死亡的死亡,不该伤残的伤残!
由于各级部门的包庇,医院的病历造假已成为了潜规则;由于医疗事故鉴定缺乏约束,涂改与伪造的病历成了鉴定的依据;由于法官的不公,荒唐的鉴定结论成了判案的唯一标准!
本该救死扶伤的医院夺去了我们亲人的健康和生命,本该主持正义的法院又让我们眼中含泪心底流血!
由于道路太漫长——几年、十几年,由于成本太昂贵——几万、几十万,许多医疗伤害受害者无奈放弃了为自己或亲人讨个公道的信念;但另外也有一些人,现在还在这条漫漫长路上艰难前行——死者不得安息、生者不能安宁!我们抬起头,但是依然看不到曙光......
。。。。。。(略去部分为具体案例)
由于缺乏相关数据,我们不知道发生在全国的医疗伤害事件究竟有多少。但是,仅仅在上海,仅仅2006年,卫生部门公布的医疗事故就有149起,平均2天左右就会有1个患者,遭受到医疗伤害。医疗水平发达的上海尚且如此,那么在全国,每年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含怨逝去?有多少患者遭受本不该有的伤楚?还有多少个家庭默默承受着无助和绝望?
明媚的春光,美好的憧憬,从此不再属于我们,万家欢聚的时候,我们只能含泪追忆亲人的笑容;
平静的生活,幸福的团聚,从此不再属于我们,无数个春夏秋冬,我们只能无数次穿梭于律师楼、医学会与法院之间;
春天去了,还会再来;花儿谢了,还会再开;因为医院违规治疗造成的身体伤害,带给我们的是一辈子的艰难与痛苦;因为医生对生命的漠视使我们的亲人离去了,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悲伤与痛楚。。。。。。
因为我们品尝了这痛苦,所以不愿看到别人再有这样的痛苦;因为我们经历了这悲伤,所以不愿其他家庭再有如此的悲伤!
在此,我们全体医难受害者,向全社会发出请求——请关注医疗安全,请关注医疗伤害受害者,请相关部门尽快完善医疗灾难的预防与惩罚机制,避免和减少这种人间悲剧的发生!
一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落实各种操作规范,完善医疗伤害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管理混乱、医德丧失造成严重后果的医院及医生予以重罚和震慑,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医疗伤害悲剧的发生;
二.修订不合理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完善医疗事故处理制度;改变现有的各医院“弟兄间互为鉴定”的黑暗鉴定制度,改变现有的“致死比致残赔偿少”的扭曲的赔偿制度,改变现有的法官将司法裁判权变相交给医学会的荒唐司法制度;
三 建立一个独立的、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在发生医疗纠纷后能够第一时间封存相关材料,公开、公正、公平地受理医患纠纷;
四 完善社会救助及心理干预机制,做好善后工作,化解医患矛盾,减少不应该出现的死结;多一些沟通渠道,让患者家属在悲痛时能保持理智,绝望时能感受到社会的良知;
五 建议成立“患者权益日”,以此来表达公众对医德高尚医师的敬意、表达社会对患者权益的关注,纪念那些在医疗事故中受到伤害的患者,唤醒那些对生命漠视的医师的良知!
生命脆弱,莫让悲剧重演!!!
===============
后记:
当医疗安全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黑色话题
当医患都成为了受害者
当双方都感到现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存在弊端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关注医疗安全,关注我们生命最后的防线!
——崔红喜(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疗事故受害者家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