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到底谁在不高兴?

到底谁在不高兴?

—— 《中国不高兴》引发的“民族主义”激辩
东莞时报 
 
《中国不高兴》封面
 
过去一个月里,还没有哪一本书获得了像《中国不高兴》这样的关注。


  这本书火得莫名其妙。很多人还没有见过书皮,就被各种谈论或抨击它的声音塞满了耳朵——仿佛它真的火得发烫,并且真的值得去严肃地探讨。


  或许,我们在这里一本正经地讨论它,正中了那帮书商的下怀。但是,《中国不高兴》之中所表达的情绪,究竟能得到多少人、哪些人的呼应?而这些未必准确的数据又意味着什么?


  观点


  顺势之作还是虚骄之书


  提不起精神


  韩浩月(专栏作家)


  单从出版的角度看,《中国不高兴》再现《中国可以说不》辉煌的可能性接近于零。首先政论类图书不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的热点,其次《中国不高兴》书中所收文章,类似风格的在中文网络上比比皆是,甚至比书里的更犀利、更精彩。《中国可以说不》的成功源于它罕见地发出了让中国青年倍感新鲜的“愤怒”声音,而现在“愤怒”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常见的现象,《中国不高兴》压根提不起网民的精气神儿。


  《中国不高兴》的书名很像一副对联的上联,容易令人对它语意未尽之处产生丰富遐想,我给它对的下联是,“地球抖三抖”。……当然,中国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还远未达到这边一跺脚地球抖三抖的地步,这是那些喜欢称王称霸的国家才日思夜想的事情。但国力的提升目前已经足够保证中国可以对自己感到不高兴的事说“不高兴”了。《中国不高兴》这部书名,算是准确地把准了中国力量的脉搏。如果说13年前那本书是顺势的偶然之作,那么13年后这本书则是顺势的有意之作了。


  民族主义走向成熟


  陈永苗(知名宪政学者)


  《中国不高兴》的反响,绝对不会比《中国可以说不》更大。这是因为《中国不高兴》,是民族主义走向政治成熟。虽然作者们还是语言激烈,态度坚决,但是其思考已经相当理性。正如《中国不高兴》这个书名,就是一个要激起千重浪的大石头,可是翻开书,只要我们把有色眼镜拿下来,正视起来,就发现,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升级不是一般的大。民族主义者已经思考更为内核的矛盾,逐渐干涉起来“内政”,把国权的人权根基,放在了第一位。


  ……


  《中国可以说不》可以升级,民族主义者可以走向政治成熟,同样自由派也借助于对方的批判,走向了政治成熟。双方都政治成熟之后,就可以互为犄角,互相照应。自由派注重人权,兼顾国权,而过去民族主义者注重国权,未看得出来兼顾人权。如今他们人权国权并重,并且把人权作为国权的基础。重点不同但心有灵犀,微笑地拍拍对方肩膀,拥抱一下。即使有一些冲突误解,也不会造成生仇死敌。


 
新浪网就此书进行的网络调查
 
就是一本虚骄之书


  五岳散人(专栏作家)


  在某些理论家看来,借助着所谓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以及这些年我们的购买力提升,加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以及某些据说是将要拯救世界的文化要素,就可以用“不高兴”来做威慑状。国际关系的博弈要是这么简单还真是好了,我们一不高兴的话,对方就跟童养媳似的低眉顺眼地顺着我们。或者说我们这里民族主义情绪汹涌澎湃之下,对方就从此怕了、怂了,也就从此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


  挺不好意思的是,这么多年读书观史的结果,从来就没发现这种态度能够有效的。给这些作者补充一下中国古代的智慧:中国的外交哲学从来都是把修明内政放在首位,然后才有万国来朝的结果。不高兴这种表情没在其中……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本虚骄之书,最大的作用是让人在心中有一口贯长虹之气而已,至于是不是真的能气贯长虹则不知道,大概是看书的时候能有、看完一看自己的生活状态直接就瘪了。


   五个人的不高兴


  徐迅雷(资深媒体人)


  所谓《中国不高兴》,无非是五个人的“不高兴”。如此盗用“中国”的名义,甚为可恶,应该更名为《五个人不高兴》。“不高兴”的人尤其年轻人是有一些,那作者们可以算“不高兴”的“代表”,但不可擅自代表中国。


  不管怎么说,这几个“代表”聪明的,他们巴望着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到年轻一代身上,尤其是以2008年“五月青年”为代表的、曾经大大的“不高兴”了一把的年轻人身上。真是用心良苦。他们知道,当下一代,当所有的年轻人,都被他们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武装了,今后的世界就是他们的了。可别说这5名作者脑残,他们很清楚,要想在世界上“除暴安良”,就得首先在年轻一代尤其是年轻网民那里“安暴除良”。


  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却红光满面地走向罪恶”——伏尔泰曾经如是说。


  煽动情绪不是爱国


  李银河(社会学家)


  民族主义是一面大旗,民主主义是另一面大旗,两面旗我们都要高举。如果只鼓动民族主义,不鼓动民主主义,那就只能达到义和团的水平。鼓吹者与权力的关系也只能是义和团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尤其在目前没有外敌侵略我国的情况下,是避重就轻,甚至是向权力献媚。民族主义是一个族群的价值;民主主义是普适价值。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目前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的主要责任是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而不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最近常听到人们说“软实力”,不知道具体指什么。大约是中国的经济基础起来了,想向世界显示我们的上层建筑的意思。我认为中国应当向世界显示的“软实力”只能是我们民主程度的提高,它可能是有中国特色的,比如人家叫议会,我们叫人民代表大会,但是它的特色不应当是不如人家民主,而是应当比人家更民主,在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等方面比人家做得更好,在保护人权方面比人家做得更好。我们要向世界展示的应当是这样的“软实力”,而不是义和团这样的民族文化,更不是慈禧太后的文化。


── 原载 东莞时报
Tuesday, March 31, 2009
本站网址:http://www.observechina.net 



 来源:[http://www.guancha.org]中国信息中心《观察》网版权所有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